跳到主要內容區

認識校園霸凌

認識校園霸凌頁面插圖

一、甚麼是校園霸凌:

  • 霸凌是一種有意圖的攻擊性行為,通常會發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對稱的學生間。較常被接受霸凌的定義是挪威學者Dan Olweus的定義:「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 「霸凌」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校園中,發生這些同儕間欺壓的行為,可能包括長期的肢體或言語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談論性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

認識校園霸凌頁面插圖

二、霸凌類型:

霸凌類型大致可分為肢體、言語、關係、性霸凌、反擊型以及網路霸凌六類,分述如下:
(一)肢體霸凌:推、踢、毆打以及搶奪財物等,這類霸凌最常出現在國中生身上,手段非常殘暴。例如:日前引起輿論譁然的花蓮某國中發生一群學生圍毆一名輕度智障同學的事件。
(二)言語霸凌:嘲笑、謾罵、言語刺傷、取不雅的綽號、威脅恐嚇等。
(三)關係霸凌:排擠自己討厭的同學,此為最常見的霸凌型式。 
(四)性霸凌:取笑或評論對方的身體、性別、性取向等,或是性侵害。例如:日前媒體報導土城某國中發生一名女學生被加害女學生強脫衣物凌虐事件。
(五)反擊型霸凌:受凌學生不堪長期遭受同學欺負之後會出現反擊行為,可能從受霸凌者成為霸凌者,據調查國內約有1/3霸凌者為反擊型霸凌[2]。例如:美國維吉尼亞州的一名韓裔學生不甘長期遭同學排擠欺負,遂開槍濫射造成嚴重傷亡的校園槍擊事件。
(六)網路霸凌:亦稱電子霸凌、簡訊霸凌、數位霸凌或線上霸凌,透過電子郵件、手機、簡訊或網站散布不雅照或辱罵言語,網路霸凌已日益嚴重,甚至國外已出現學生不堪其擾而自殺之事件。

三、霸凌成因:

霸凌學生的形成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三因素:家庭、個人及學校[3],在家庭方面,孩子若缺乏家長關愛、管教,或者家庭衝突與威權式管教以及家庭內有暴力情形,會讓孩子有以暴制暴的傾向。在個人方面,除了學生本身易衝動的個性、神經生理疾病之外,媒體與社會環境充斥暴力,以及個人受暴經驗,將造成孩子行為偏差,認同以暴制暴的行為。學校方面,老師對於學生攻擊行為的處理與態度、學校的管教與風氣皆是影響霸凌行為的關鍵,若老師及學校經常以隔離、體罰等負面方式來處罰霸凌者,將形成學生以暴制暴的行為。另有研究指出學生的學業成績表現、能力分班的教育政策,以及學生對學校的疏離是形成校園暴行發生的主因。
由前述霸凌形成的原因觀之,可發現不論家庭、學校或者媒體及社會環境若充斥暴力,將間接誤導學子對暴力行為的認知,流於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

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3/5930